|
1989年10月1日四季青综合市场开业
11月13日早上7点,网络购物“双十一”结束的第二天,线下的服装市场一片繁忙。
在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服装街,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各个市场角落,一旁的停车场已经停满了来自安徽、山东等全国各地的货车、班车。事实上,这里的不少人已经在凌晨一两点钟就开始了工作。不仅仅在“双十一”,这样的画面,几乎是四季青服装街每天固定的开场。
据统计,四季青服装街汇集专业市场18家,服装经营面积达36万平方米,设有摊位1万余个、市场从业人员近5万名,年交易额超过600亿元。服装销售辐射全国,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服装集散地之一。有一个说法是,中国13亿人口中,平均每人就会有一件衣服来自于这里。2006年,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了该街区“中国服装第一街”称号。
如今只要人在杭州,年逾70的四季青服装集团董事长祝浩泉每天都会到市场里走一走。他告诉记者,跟市场结缘,竟是出于“意外”。40年前的四季青乡地处农村郊区,只有大片的农田与菜地。1979年开始,国家逐渐放开城市农副产品市场,江干区顺应形势,开始恢复农副产品集贸市场。1988年,杭州市推进城市建设向东部发展。经过乡政府筹划,四季青综合市场于1989年国庆节热闹开张。
然而,由于交通不便,一大批摊位在市场开张不到一个星期便撤走了。因为有过开织布厂的经历,时任四季青乡三叉村委会副主任兼工办主任的祝浩泉临危受命,接任市场。
“虽然有大的方针政策,但‘大棚市场’究竟该怎么做,当时心里一点底也没有。”祝浩泉谈起上任之初,百感交集。后来,一位温州客商造访,劝他将综合市场改为服装市场,祝浩泉“突然”有了灵感。之后,他马不停蹄地考察了温州、义乌、绍兴等市场,同时还争取了优惠政策。1990年9月,市场更名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。
“市场开张那天,三轮车、自行车在市场门口停满了……我当时心里感觉,人气来了!”回忆起当时的场景,祝浩泉依然十分激动。1992年,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,深化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。“抓住有利时机,发展自己,关键是发展经济,要注意稳定协调地发展,但发展才是硬道理”的论述更加坚定了祝浩泉加速发展市场的信心。1992年至1993年,随着四季青服装市场二期、三期先后建成,经营面积从原来的7000平方米扩展到5万平方米,摊位由45个增加至2000余个,经营服装的品种已达5000多种。那时的四季青车水马龙,人声鼎沸,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纷至沓来,大包小包的服装通过这里发往全国各地。原来被一些人看不起的“先造庙,再招和尚”的四季青模式,终于营造出大华东地区最大的服装专业市场,并跻身“全国百强市场”的行列。
“当时的市场很拥挤,现在万商云集,一条街上各种款式服装应有尽有,绝对让你眼花缭乱。”来自浙江丽水的个体户陈善桃22年前在四季青服装街白手起家,一步步发展,购房购车,扎根在杭州,面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,她感慨万分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随着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,国家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服装企业、市场也随之开始转型升级。四季青服装街区也在向依靠产品质量提升的“质量盈利型”模式转变。服装市场“嫁接”网络,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。
“2016年,四季青服装集团依托‘网上四季青’开发上线了‘摩街’。”四季青服装集团总裁祝慧良说。在这里面,四季青按照一个实体店一个网店的结构,让实体店铺“上网”,并由专人负责网店产品的线上线下同步。“批发的在线化,是四季青渠道的一项延伸。在这个基础上,四季青又叠加了网红直播等更与时俱进的商业模式。”他说。
同时,线下的四季青也不断进行着转型升级。比如为了治好“廉价低质”这个批发市场的通病,四季青服装集团成立了服装研究发展中心,包括研发大楼、科技活动中心、展示中心、现代化生产厂房在内的24幢大楼,以全新的形象展示出“服装第一街”的新时期活力。许多商户都认为,这样的做法整体提升了服装街店铺的品牌概念和质量意识。
“服装街有良好的面辅料采购,大专院校服装设计,配套的生产加工能力,良好的销售环境……”谈起今后市场发展,陈善桃信心满满。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: 李光 |
|
|